“1985年10月31日星速优配,南京郊外清晨五点,灵车慢慢启动——可别学他啊!”王震扭头,小声嘱咐随行的几位战友。短短一句,把凌晨雾气搅得更重,也让在场的警卫和医护愣住了:许世友到底“错”在了哪儿?
悼念仪式结束不到半小时,礼堂里还留着白菊的味道。按照惯例,遗体应直接送往火化,可那辆覆盖黑纱的解放牌却一路向北,目标不是火葬场,而是千里之外的大别山。王震话音未落,老干部们对视一眼,满脸疑惑。许世友生前以“火雷炮”著称,如今却偏要走这条与众不同的路。谜底,要从他病中那段插曲说起。
时间倒回到同年三月。华东总医院的检验科里,主任医师裴铎握着化验单,眉头几乎拧成一根麻花:甲胎蛋白高到惊人,一般人看到都会吓得腿软。护士担心地问:“要不要立刻通知家属?”裴铎只吐出两个字:“先稳。”许世友却在走廊里叉着腰,大嗓门喊:“我没事,回部队还有文件要批。”他向来信奉“枪林弹雨都挺过来了,一点小痛算什么”,私下里连止疼片都懒得吃。
五月复查,指数依旧吓人。军区负责人唐亮赶到青岛,苦口婆心劝他去北京进一步诊治。许世友摆手:“北京路窄人多,我不去。”一句玩笑,却把整个医疗小组逼到墙角。没人敢硬拖这位脾气刚烈的老上将,事情就这么悬着。直到九月初,他在会议室里突然昏厥,还伴随大小便失禁,场面一度失控。司令拍板:立即送南京军区总医院,不准再耽误。
急救室灯火通明。凌晨一点星速优配,杨尚昆赶到病房,轻唤:“老许。”没有回答。医生说可以尝试刺痛反射,杨尚昆摆手示意再等等。几分钟后,病床上的人嘴唇动了动,挤出一句微弱的河南话:“我完蛋了。”在场的人心里“咯噔”一下:将军这辈子第一次服软,也最后一次服软。10月22日下午两点四十五分,心电监护曲线归于平直。许世友走完七十九年战火与酒香交织的生命。
身后事比抢救更棘手。按照1956年中央倡导的殡葬改革,干部必须火葬。毛主席那年率先带头签了《火葬倡议书》,周总理、朱德、陈毅纷纷响应。许世友却在签名栏里空了一格。有人悄悄提醒,他摆摆手:“我得守承诺,死后要陪娘。”原来,这份孝心是他二十多年前就许下的死愿。
故事要追溯到1920年代。许家洼贫瘠,父亲临终叮嘱“好好孝敬你娘”。小世友扛不住饥荒,十四岁卖身当学徒,母亲在山里一担担背柴度日。1930年秋,他参军后常年不归,母子横隔千里。解放战争打到山东,他已是纵队司令员,才派人把母亲接到济南。见面那天,他当众跪地痛哭,老母亲却拉着他胳膊:“当官的人哪能跪?”许世友说:“当了多大的官,也是娘的儿子。”这两句话,后来被警卫记在日记里。
1965年,老太太病危。许世友海防视察途中接电报,赶回时只见冰凉遗体。守灵夜,他一声不吭,第二天拔掉军帽徽,手抚棺板,低声道:“娘,儿子今后只能死后再陪您。”从那以后,他刻意不提这茬,却暗中为自己订了一口杉木棺材。1979年,他汇款五十元回老家,还嘱咐侄子许大权:“墩个干爽地方,别让白蚁蛀了。”
进入80年代,全国殡改宣传越发密集。许世友知道不走程序行不通,1985年元旦后,他托人向邓小平递交书面请求。邓公没有立即批示,这也符合惯例:先看病情,再按原则。没想到癌症来势汹汹,留给组织考虑的时间只剩最后几周。许世友在病榻上念叨:“不行就偷偷运回去。”侄子苦笑,说卡车油票都要审批,根本瞒不住。事情僵到十月下旬,中央终于签下一行字:“照此办理,下不为例。”一句“下不为例”,意在堵死后门,也给了他最后的安心。
于是有了那场特殊的送行。10月31日凌晨,南京军区礼堂外,官兵自发列队,不奏乐,不鸣枪。灵车先绕城一周,沿沪陕公路直奔信阳。深夜抵达许家湾,月亮悬在半山腰,谁都没点鞭炮。战士用钢丝绳把棺材稳稳放进墓穴,周围垫木炭和毛石,再盖大理石板,最后填土。墓碑只有“许世友同志之墓”八个字和一颗红星,没有军衔也没有生平。陪葬物极少:一瓶茅台、一支七九步枪、一块旧欧米茄表、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和一百元现钞。田普解释:“老首长常说,这些够他‘上路’。”
仪式完毕,王震望着新堆起的土包,意味深长地提醒身边人。外界看似一句玩笑,实际是组织态度的延伸:土葬特批仅此一次,各级干部想学,免谈。那几年,部分农村仍旧观念守旧,殡改阻力不小,上面必须保持口径一致。王震这句话,既给同僚打预防针,也给地方干部吃定心丸:红线不可逾越。
军车掉头回南京的路上,一位老参谋悄悄嘀咕:“许老总爱酒,也毁在酒。”司机叹了口气:“他要是少喝点,或许还能多活几年。”说罢各自沉默。许世友生前豪饮、好拳、讲义气,病痛却从不服药,终归是性格写就的结局。有人说遗憾,也有人说痛快——至少,他守住了对母亲的承诺,也守住了对战友的担当。
今天,大别山公路旁常能看到成排空酒瓶,土里香味混着山风吹进村庄。当地老人告诉游客:“那是敬老许的茅台。”谁要是从瓶口凑近了闻,还能嗅到微弱的酒气。酒是凉的,故事却热,从未散场。
凯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